政务邮箱 无障碍关怀版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数据开放数据发布繁體智能机器人 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其他 > 环保业务 > 大气质量管理

机动车为深圳PM2.5首要污染来源

  4月27日,深圳市人居环境委通报深圳市大气PM2.5来源研究成果。成果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为主要来源,占深圳PM2.5本地排放源的41%,其中,柴油大货车是机动车中的首要污染源。
  本地来源中机动车贡献最大
  成果表明,深圳市PM2.5近十年显著下降,2014年,全市PM2.5浓度均值为34微克/立方米,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处于最低水平,提前3年实现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但PM2.5仍是环境空气中首要污染物。
  经过全市5个具有代表性观测点位开展为期1年的PM2.5采样和化学组分分析发现,机动车尾气是深圳污染空气质量首要污染源,约占41%;其次为工业VOC转化及其他工业过程、扬尘、远洋船、电厂、海洋和生物质燃烧,分别占15%、12%和11%、8%、5%、3%。其中,机动车在西部地区的贡献水平是东部的2.8倍,机动车、工业VOC转化和生物质燃烧在冬季重污染天气中的影响最大。
  2013-2014年期间,深圳全市全年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有机物的贡献非常突出,占总质量的38%。受气象、地理及污染源影响,深圳市PM2.5分布呈现明显的秋冬高、春夏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和西部高、东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冬季浓度约是夏季的3倍,其中硝酸盐浓度的季节变化最大;西部浓度约是东部的1.4倍,其中有机物的空间差异最大。与近年来的脱硫和机动车控制工作有关,深圳市2014年PM2.5浓度下降了约20%,其中硫酸盐和元素碳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28%和33%。
  海港城市特征和工业特色明显
  受港口物流业影响,深圳市柴油大货车保有量巨大,是深圳市机动车中的首要污染源,约占机动车PM2.5总贡献的48%。另一方面,远洋船舶通常使用高硫低质的重油作为燃料,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甚高,是深圳市二氧化硫的首要来源(占57%)和PM2.5的重要来源(占11%)。此外,海洋的海盐释放对深圳市PM2.5也有一定的贡献(占5%)。
  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起步较早,几乎没有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业,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问题主要为电子、家具、塑胶、印刷和集装箱制造等行业的VOC排放。这些VOC经大气化学反应转化生成PM2.5中的有机物,是深圳市PM2.5中有机物占比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5年,深圳将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争实现2015年全市PM2.5年均值低于33微克/立方米,2017年低于30微克/立方米的控制目标。
  强化移动源污染控制力度
  机动车和远洋船舶等移动源占深圳市本地PM2.5来源的50%以上,我市将进一步加大移动源污染控制力度。2015年将淘汰全部黄标车;全面推广新能源公交大巴和纯电动出租车,推广使用LNG货车;所有在用柴油车辆逐步安装颗粒物捕集器;深入落实《深圳市港口、船舶岸电设施和船用低硫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全面推进船舶泊岸使用低硫燃料及岸电;推动建立珠三角船舶排放控制区。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进一步提升VOC控制效果。淘汰塑胶、涂料生产、家具制造、制鞋、印刷等行业落后产能;对家具、电子喷涂、自行车制造等重点行业开展涂装生产线水性化、UV化改造工作等专项整治工作;制订严格的有机废气收集和净化标准,强化废气处理设施安装督查工作。
  强化传统污染源、区域协同治理
  深圳市电厂全部机组将于2015年底完成深度脱硫除尘改造,排放水平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标准。今后将进一步引进超洁净排放控制技术,力争进一步降低现有排放量。深圳城市扬尘仍在全市PM2.5来源中占有较高比例,深圳市将通过高压查处泥头车违法违规行为、提高市政道路机扫力度、在建筑工地全部安装车辆自动喷淋系统、在建工地覆盖整治裸土地等措施严格控制城市扬尘污染。
  深圳市大气污染受区域传输影响较大,需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的深度合作,推动周边城市完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实现区域内空气质量的整体改善。特别是深圳市PM2.5中硫酸盐和生物质燃烧颗粒受区域传输影响显著,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将加强与粤东对生物质燃烧等方面的联防联控。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还将建立监测项目更全面、监测目的更深入、监测功能更强大、监测技术更先进的科研型“超级站”来有力支撑决策与管理。深圳市PM2.5浓度水平处于全国较低,未来更需要依靠科学的策略对污染源进行精准控制,力求PM2.5浓度水平的持续降低和空气质量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与国际先进城市水平接轨。


相关附件

相关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