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肖思琪荣登榜单,成为深圳市获表彰的9名个人代表之一。她的入选,不仅是对个人在做好海洋污染防治、生态多样性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工作肯定,也是对深圳市大鹏新区高质量推进绿美大鹏生态建设的双重认可。
科技赋能 构筑海洋生态监管“智慧防线”
大鹏新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热门旅游目的地,节假日期间游客量陡增,日常巡查或应急处置响应时间都大幅增加,监管难度极大。“如何更好地统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监管效率,是我们绿美大鹏生态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肖思琪介绍,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创新性地采用无人机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监管。通过在新区海岸线布设5套自动机场、预设10条巡查航线,无人机24小时远程调度自动巡查模式,实现半径8公里近岸海域、125公里海岸线全覆盖的巡查范围。
“3年来,无人机累计飞行880天,执行巡查任务7700次,巡查中发现240余次异常情况。”肖思琪告诉记者,通过智慧化的监管模式,采用“5个涉海核心部门+11个部门共同参与”的跨部门陆海统筹联动机制实现处置闭环,近三年,大鹏新区海水水质始终保持一类,海洋垃圾实现“动态清零”,入海河流、入海排污口100%达标。今年初,大亚湾深圳段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调查评估 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路径”
“我想努力做一名大自然的守护者。”肖思琪说自己在长年累月的生物类群调查工作中,建立起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3年来,肖思琪和她的同事们在新区共调查物种数211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120种、深圳新纪录物种10种。
将本底数据有效进行成果转化,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到实处的一个大考验。肖思琪以保护榄李野生种群和黑枕燕鸥繁殖地为例向记者介绍,大鹏新区的做法是建设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汇总调查线路、物种空间分布、电子标本等数据,实现物种类群的可查、可视、可比对;同时,开展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结合自然教育、生态游园、科普课堂等形式,打造“鹏生万物”生物多样性科普系列活动。新区通过开展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的宣传活动,引导公众科学观鸟、不喂食、不诱导。
协同发展 打造绿色低碳转型“双赢模式”
如何充分发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协同并进与双向转化,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肖思琪介绍,大鹏新区通过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相关联的文旅产业有效融合,以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关联产业经营收益,以产业增值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
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探索区域特色的减污降碳协同路径。新区制定国内首个区县级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和首个海洋碳汇核算指南地方标准,推动四批共7个项目入选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同时将文旅产业作为双碳实践的发力点,立足“一个IP+一个平台”营造滨海文旅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比如打造‘碳小鹏’IP,开发‘碳惠鹏游’碳普惠小程序,围绕文旅活动‘吃、住、行、游、购、娱’全过程设置六大低碳场景任务。”肖思琪告诉记者,目前已累计发放超过4700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