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邮箱 无障碍关怀版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数据开放数据发布繁體智能机器人 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业务知识库 > 法律法规

环境执法不单纯是一个法律问题?

  环境执法形势如何?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正在逐步形成以集中式执法检查活动为推动,以日常监督执法为基础,以环境监察执法稽查为保证,以公众和舆论监督为支持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体系。
  总体来说,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环境执法工作不断得到加强。我国已建立起国家、省、地、县四级环境执法体系,拥有环境监察机构2923个,环境监察人员7万人左右。通过标准化建设,近年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体制的快速转轨、公众维权意识的提高,环境执法工作正处于硬碰硬的攻坚阶段。
  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二是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大企业故意偷排偷放,小企业连片污染反弹,违法排污导致严重危害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污染事件屡屡发生。
  三是环境执法和短期行为的冲突不断加剧,不法分子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前不久山东济南发生的暴力抗法事件,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四是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依法维护环境权益的意识普遍增强。群众对环境问题的投诉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众信访、上访的8大热点之一。
  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当前,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消极执法或行政执法不作为等行为依然存在,对环境污染熟视无睹、不闻不问现象也依然存在,各地之间、各级环境执法机构之间的执法工作发展仍然很不平衡,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软、硬件还缺乏坚实基础,全国范围内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执法难的问题。
  第一,消极执法、执法不到位、不作为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严重存在。
  一些地方的环境监察队伍对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熟视无睹、不闻不问,群众意见很大,以至于越级上访者有增无减。一些地方放松日常监管,依赖专项行动,经常性的工作靠突击抓,工作陷入被动。
  第二,缺少技术规范。
  依法行政讲究的是科学执法、规范执法。然而,当前在现场执法过程中,对某一行为施行多种行政方式的屡见不鲜。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技术规范,由此无端造成执法对象投诉。例如,在餐饮业建设项目审批中,多少经营面积必须有多少立方的隔油池或油水分离器匹配,多少尺寸的集气罩必须有多少块过滤网板或多少功率的静电除油烟装置匹配等,均无明确的执法标准,致使各地区各自掌握,各自决定。
  第三,行政处罚不规范。
  较普遍地存在不按行政处罚程序办的问题。遇到上级领导打招呼、批条子时,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而行政处罚不经集体讨论决定,行政复议不经复议小组核审,仅少数领导说了算的情况时有发生。
  另外,处罚委托程序不完善。常常以“特事特办”或“办公会议”的形式,直接将行政处罚中的某个程序安排到区县环保局代为办理。甚至出现对于同一违法单位的同一违法行为,市环保局和区县环保局之间、特别是区县和区县之间,处罚尺度明显不一的现象。到现场取证材料,如照相、摄像以及现场采集的实物证据等,未依规定编号、归档或登记的,更时有发生。
  行政处罚的主观随意性及不规范性,已经影响环境执法的合法性、科学性与准确性,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四,环境执法队伍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
  以情代法、以罚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吃拿卡要、随意收费、包庇袒护环境违法行为,甚至为企业通风报信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方环境监察部门已经发生违反党风廉政建设的典型案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单位放松了对执法人员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个别执法人员放弃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利欲熏心,腐化堕落。
  影响环境执法的主要因素?
  环境执法不单纯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关系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综合问题。目前,环境执法难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现象,其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是影响环境执法的根本因素。
  其次,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是污染问题的直接动因。
  最后,体制、机制、法制、能力方面的障碍是影响环境执法的主要因素。
  虽然,当前环境执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还较为突出,但是整体趋势是好的,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将对我国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并在逐步加以解决。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环保政绩考核,促使各级政府切实加强环境执法工作。
  二是逐步完善环境法制,强化执法手段。
  三是理顺执法体制,加强环境稽查。
  四是建立公众参与环境执法机制与制度,构建三元环境执法监督体系。
  五是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和能力。

相关附件

相关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