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市民及网友大家好!感谢大家今天来参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关于“生态环境科技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在线访谈活动,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单位——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黄毅及相关人员作为访谈嘉宾与市民代表、企业代表进行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我是深圳市生态环境智能管控中心尹民,本次活动的主持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是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性智库,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探索、技术创新。下面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黄毅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深圳市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的整体情况,开展了哪些工作。
黄毅:大家好,我是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黄毅。市环科院成立于1987年,主要从事环境科学、环境保护技术及环境管理的研发及应用工作,为深圳市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技支撑,为社会环境保护需求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深圳市是中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名副其实的“创新之都”。2022年,深圳市将安全节能环保产业纳入全市“20+8”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2022年全市环保产业年营业收入达到了1439亿元。生态环境保护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今年7月,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4-2027年)》,提出了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继续加大生态环境科技支撑的相关政策举措及激励措施。相信随着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持续发力,必将助推生态环境科技关键技术实现新的突破,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这些年,我们市环科院也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中心工作,在水环境改善、大气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不断强化科技攻关,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先后承担政策咨询类项目逾千项、科研课题数百项,相关成果荣获科技奖励100余项。这些成果为深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科技支撑,实现了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主持人:感谢黄毅院长的介绍。下面有请黄毅院长及相关人员,针对市民和网友关心的问题,为我们答疑解惑。
下面有请市民代表、企业代表提问:
【企业代表】近几年,国家和广东省已将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列为做大做强重点领域,积极布局先进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有什么科技创新工作助力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呢?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作为国家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基地,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链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预计到2025年,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营收将突破 2500 亿元。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需求对相关产业废水处理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近年来,我们院针对高端制造业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开展了技术攻关,突破了高端制造业废水高效净化的技术瓶颈,自主研发了“含氟废水深度处理”“立体生态+垂直流人工湿地”等10余项专利技术,获得了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优秀示范工程奖等多个奖项。这些技术已经在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废水处理项目中得到应用,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净化、去除废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净化后的废水主要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可用于公园景观湖、城市绿化及道路清洗,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下一步,我们还将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环境治理需求,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更好服务于深圳市“20+8”产业集群拓“增量”要求,助力高质量发展。
【企业代表】深圳市有很多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创新机构,请问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平台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作用?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截至2023年底,深圳市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载体超过130家,覆盖国家部委、省、市三个层级,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技术中心等多种类型。这些科技创新载体突破了一批重大理论问题与核心技术瓶颈,为深圳市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支撑作用。然而,在生态领域,全市层面的科技资源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合力,存在底数不清、布局分散、资源共享效率不高等问题。我想,当前有2方面可以持续加强。
第一个是完善全市生态环境领域科研创新平台布局。统筹全市生态环境领域高水平创新主体,积极谋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核心科研平台,加强对全市各相关领域的环境科技人才、设备等重要资源的整合,优化生态环境领域重大科技项目布局,助力打造生态环境科技“全市一盘棋”的良好格局。
第二个是进一步完善仪器设备与数据共享机制。举个例子,我们院建设有生态环境部的饮用水源管理的重点实验室,部分仪器设备已纳入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积极向社会开放共享。同时我们院还利用闲置仪器设备开展少先队员实践培训、新污染物公益科普等特色活动,大大提高设备使用率和科普效果。下一步,我们期待优化整合全市生态环境领域现有的各类科研基础设施、大型仪器设备等资源,统筹监测、调查、科研项目等数据,进一步完善仪器设备共用、数据资源共享的机制和多层次开放服务机制。
【企业代表】在生态环境领域,如何更好地发挥好科技引领作用?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工作,到2030年,我们要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际创新低碳城市”,然而,在生态环境领域仍存在基础研究能力不突出、引领性技术储备不足等问题。下一步我从人才引育、技术攻关、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谈一谈。
首先,生态环境科技人才方面。据市环保产业协会2022年统计数据,深圳市环保企业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但是大部分仍从事废水废气治理、废物处理等传统行业,但在海洋保护、碳金融、环境健康等领域,仍然需要大量高端人才。后续,我们面对生态环境的新形势、新领域、新问题,要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领域覆盖全面、专业特色突出的生态环境科研队伍。其次,技术攻关方面。2010年以来,全市获得省级及以上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奖励超过120个,但是对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布局推动零碳能源、碳捕集与利用等颠覆性前沿技术研究,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关键技术研发,力争在这些新兴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最后,生态环境科技国际合作方面。据相关统计,我国生态环境技术领域专利的97.6%布局于国内,境外申请专利所占比重不到3%,深圳市与全国的情况基本相似。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带动先进环保技术、产品、装备、产能“走出去”。
【市民代表】深圳市作为沿海城市拥有美丽的海湾和海岸线,近年来,珊瑚礁的保护逐渐受到关注。想了解一下深圳市保护珊瑚礁有哪些做法?对市民朋友有什么建议?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珊瑚礁是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在保护海岸线、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全球碳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中,深圳市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也实施了很多创新的举措。首先,我们打造了全国首个以珊瑚保育为主题、修复为特色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通过人工鱼礁投放、增殖放流等措施,累计养护人工礁盘约30座、珊瑚1万余株,重点珊瑚分布区活珊瑚覆盖率达50%。其次,设立了国内首个珊瑚保育中心,人工繁育深圳第一批有性繁殖的珊瑚宝宝。通过在实验室中培育珊瑚受精卵,待其发育成幼虫后,放归或底播到自然环境中;利用生态循环水技术,人工控制阳光、水温、食物及水体相关元素含量,为珊瑚提供最适合的生长环境,实现珊瑚快速生长和有性繁殖。
在这里,我也倡议市民朋友到海边游玩或潜水时,不要破坏、采集珊瑚,让珊瑚在合适生长的地方好好生活,发挥好它们的重要作用。
【市民代表】近年来绿色低碳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请问有哪些创新的“小妙招”可以引导市民朋友更好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低碳生活不是过苦日子,而是一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更健康、更自然的生活方式。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深圳市于2021年启动并构建以“低碳权益,普惠大众”为核心的碳普惠体系。碳普惠是一种正向的激励机制,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开通个人碳账户,授权减排场景,记录生活中低碳行为的减排量,减排量转换为碳积分后,可以用于兑换虚拟权益及实物商品。目前深圳市碳普惠广泛覆盖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公益、小微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等多种低碳场景体系,推出“低碳星球”“全民碳路”等6个碳普惠应用程序,累计用户量超过600万,成立了由腾讯公司、巴士集团、机场集团等9家单位组成的碳普惠联盟,共同倡导公众参与低碳生活。
我相信,随着每一位热爱环境、追求绿色生活的市民成为碳普惠参与者,我们将共绘绿色低碳新风尚。
主持人:好的,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网友都有哪些关注的问题。
【清婉】请问深圳市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运用到了哪些创新的技术?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近年来,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深圳命名的仙湖苏铁等特有物种数量稳定增加,中华穿山甲、小灵猫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布范围扩大,曾经“消失”的野生动植物也重新回归。截至2023年,深圳拥有的国家级保护动植物达到161种。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广大市民保护意识的提升,也离不开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几种在开展生态保护中较为先进的物种调查技术。第一个是声纹识别技术,它利用软件分析动物,特别是鸟类的叫声,识别出动物的种类,对于识别密林深处或者距离较远不易观察的鸟类以及区分某些外型相似的鸟类尤其有效。第二个是环境DNA调查,是从土壤、排泄物、空气、水体等环境样品中提取生物的DNA片段,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从而快速揭示环境中物种的分布情况。我们将这项技术创新性地用在了深圳市昆虫调查中,大大提高了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第三个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展人类活动调查。以前主要是通过人员实地走访探查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内的人员活动情况,这种方式效率低。现在我们以ArcGIS等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利用亚米级(0.8m×0.8m)遥感影像,这个亚米级,意味着卫星可以把目标的位置确定在几十厘米的范围内,然后我们再结合遥感影像结果派出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调查与踏勘,可以更加精准、高效地摸清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内人类活动现状,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保护。
【铈铈铷钇】近年来深圳市水环境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有了哪些创新技术与措施支持水环境提升?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正如这位网友所说,深圳市水环境状况近年来有了显著改善,具体表现为深圳市所有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标准,优良比例高达100%,实现了从普遍黑臭到水清岸绿的华丽蝶变。在这个过程中,水质的监测、评估、修复等各个环节都有各种“黑科技”加持。
比如说水质监测,以前人们对水质监测的印象是一个人拿一个瓶子走在河边,选点打水获取水质数据,但是这样获得的数据覆盖度以及时效性总是让人不够满意。现在利用遥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和智能传感器实时获取水质数据,实现了大范围水质状况的实时监测,可以迅速了解水质变化,及早排查原因及早治理。
又比如说在水质评估方面,过去我们通常依赖手工表格整理和分析水质数据,这不仅效率低,而且很难全面了解水质的变化情况。现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我们可以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可视化,准确识别水质变化的趋势和潜在污染源,帮助管理者制定科学的治理策略。
再比如说在水体生态修复方面,我们借助先进的环境DNA技术开展水生态系统生物调查,精准、高效地摸清河流、水库的水生动植物“家底”,再通过湿地恢复和植被再造等技术,恢复水体健康的水生态系统,不仅增强了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还提升了河道的景观。
【东门小朋友】近年来,我们明显感觉到深圳市灰霾天更少了,蓝天更多了,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有哪些创新的技术呢?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空气质量的确是我们每个人最能亲身感受到的,我本人也是深圳空气质量逐年变好的见证者。曾经深圳市因为灰霾常年不见蓝天,2004年灰霾天数达到历史最高的187天,经过近20年的努力,2023年深圳灰霾天数下降到0天,被央视专门点赞,是“一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
为了更好地改善空气质量,我们开展了天网监控行动。建成了全国首个国际水平大气超级站和覆盖各区的光化学污染立体观测网,空气质量观测站点从过去全市十几个增加到2022年的78个街道全部覆盖,形成“一街一站”大气监测体系,实现了对城市空气质量全方位全天候监测监管,让大气污染控制更加精准。此外,对于各类大气污染源的监测监管新技术也纷纷应用。比如,针对施工工地,采用扬尘在线TSP监测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监管扬尘的防护措施执行情况和效果,例如光明区建设了工地“AI云哨”和“空中云哨”,“AI云哨”就是通过视频监控,联用AI识别模型,对重点工地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研判,重点识别工地是否存在问题,及时固定证据并自动生成预警事件,通过声光报警设备提醒工地立即整改。而“空中云哨”,则是利用搭载高清摄像机的无人机,每日根据设定航线自动对辖区工地开展高空全景巡航,区域性评估工地的扬尘污染防治情况,实现工地环境管理情况“鸟瞰式”纵览。对于工业企业,安装了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控、工况监控系统等,纳入市级监控系统的VOCs在线监测企业193家,企业工况监控561 家,再加上区级的还会更多。通过这些先进的监测监管手段,可以及时掌握污染源排放情况。
【momo】居民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各种各样的噪音所困扰,比如施工工地、广场舞等,深圳市在噪声污染防治方面都有哪些科技手段?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确实,正如这位网友提到的,噪音问题与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噪声与其他污染不同,具有瞬发性的特点,经常是执法人员到现场,噪声已经没有了。为了给广大市民营造宁静的生活环境,我们也想过很多办法,用上了很多科技治理手段。
比方说施工噪声,我们对工地实现了智能管控,能够实时监测噪声数据,噪声超标还能自动录像。并且首创了建筑施工噪声“远程喊停”非现场监管手段,就是对工地的噪声等级进行监测,执法部门可以远程要求施工单位在扰民时间暂停高噪声工艺施工,有效遏制违法施工行为。又比方说广场舞噪声,当前正在大力推广定向扬声技术,把广场舞、校园广播最大音量集中在特定方向的一小片区域,有效减少反方向和两侧的音量,有效降低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此外,为了提高执法效能,我们也在积极研发噪声溯源设备,能直接识别出噪声源的位置和类型并进行记录,例如某处设备噪声超标,就能直接发现这是什么设备,在哪个楼层,让噪声源头治理、实时取证成为可能。
【雅南】城市垃圾是市民特别关注的,在解决垃圾围城问题上,深圳市有哪些好的创新做法吗?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据统计,深圳市每天产生约3.2万吨城市生活垃圾,为了解决垃圾围城的问题,深圳市在国家和广东省的大力支持下,在2019年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五年以来,深圳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低碳化为核心,积极探索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无废城市”的建设道路。下面我简单分享两个就在“大家身边”的垃圾处理新技术。
大家应该都了解过,垃圾的清运需要经过垃圾中转设施,传统的垃圾中转站占地空间大、气味大、存在卫生隐患让人避而远之。为了解决社区垃圾收集点选址难、运维难等问题,管理部门引进了适用于多场景的地埋式生活垃圾中转设施,实现了从投放到收集转运“全程不见垃圾”。这种地埋式中转设施把垃圾存储在地下,不仅能依靠太阳能发电运行,还能够自动抑尘除臭、消杀病菌,并有效隔离异味和噪音。另外,还结合了云管理平台,能够做到全过程智能化管理,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垃圾产生量的变化趋势,合理安排清运时间和路线,提高收运效率。
再说说跟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外卖餐盒处理。深圳市每年产生大约10亿个外卖餐盒,为了做好外卖餐盒的分类收集工作,管理部门与美团联合开启外卖包装“盒聚变”行动计划。该计划充分利用平台大数据优势,精确掌握外卖餐盒垃圾产生量大的区域,加大外卖餐盒垃圾分类科普宣传力度。同时在写字楼增设外卖包装垃圾收集容器,保洁员把外卖餐盒按不同材质分类、清洗后,交由再生资源收运企业进行资源化利用,制成纤维运动服、文具笔、飞盘等再生利用产品。该计划实施后,目前深圳市每天回收的外卖餐盒量接近1000公斤。
主持人:本次访谈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黄毅院长作为访谈领导,就市民和网友关心的生态环境科技领域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谢谢领导和嘉宾的介绍和讲解,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在线访谈活动到此结束。本次访谈内容公布在深圳政府在线和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政府网站“互动交流”下的“在线访谈”栏目中,以供大家查阅。感谢广大市民和网友的积极参与和对深圳市生态环保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