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企业代表、网友你们好!我是市生态环境局智控中心主任毛庆国,感谢大家今天来参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双碳目标下深圳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与探索”在线访谈活动。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市生态环境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文忠作为访谈嘉宾,及应对气候变化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与企业代表进行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下面有请市生态环境局文忠副局长为我们讲解下双碳目标下深圳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与探索工作的情况。
文忠副局长:自2019年机构改革应对气候变化职能划转至生态环境部门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高度重视、凝心聚力,一是重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融合、协同增效,二是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三是推动落实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节能增效等措施,四是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以市场化手段推动碳减排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市碳排放总量增幅逐步放缓,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15年下降26.85%,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明显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以上是“十三五”期间,在我市多个职能部门的携手努力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的一定成效。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随着“双碳”目标的落地以及“双区”建设的纵深推进,我市面临着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空间有限,内部挖潜减排难度增大等困难。“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核心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编制印发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作为“十四五”期间行动纲领,加强统筹谋划;持续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继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深圳方案;建立健全深圳碳普惠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力推进气候投融资机制改革,引进境外资金投资境内气候项目;探索建立深圳市绿色产业认定规则体系,规范和推动绿色产业有序发展;大力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建设工作,探索超大城市零碳发展的可行路径。我们将努力以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以先行示范标准助力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主持人:谢谢文忠副局长的解读,接下来有请市生态环境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文忠及应对气候变化处领导,针对企业代表关心的问题,为我们答疑解惑,下面请企业代表提问:
【巴士集团】:编制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有什么重要意义?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一是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长远的高度,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要战略安排。深圳必须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确保以先行示范标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二是支撑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强调要“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深圳必须立足新起点,贯彻新理念,找准新标杆,抢抓新机遇,谋划新项目,将绿色低碳作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描绘好深圳高质低碳发展的蓝图,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深圳发展不断增创新优势。
三是持续高质量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圳作为国家首批低碳省市试点、碳交易试点城市,始终站在绿色低碳发展、改革创新先行示范的潮头浪尖。编制《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可以全面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水平,明确“十四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并形成具体推进措施。
【巴士集团】:编制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规划》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把降碳作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总抓手,以推动能源和产业变革为关键,主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提升基础设施韧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为重点,积极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着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治理能力,为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奠定基础。
【巴士集团】:深圳碳交易试点运行至今,运行成效如何?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作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勇敢的先行者和积极的探索者,自2013 年6月18日率先在全国启动碳市场以来,运行状况良好。一是减排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度,深圳碳市场管控的制造业企业在实现增加值增长62%的同时碳强度下降40%,在保持增加值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碳排放量和碳强度的双重下降,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趋势初显。二是市场流动性高。截至2021年9月底,深圳碳配额累计成交量6,372万吨,累计成交金额14.43亿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累计成交量2,494万吨,累计成交金额2.93亿元,以占全国七个碳交易试点不到2%的配额规模,实现了占比高达13%的交易量和交易额。三是碳金融产品丰富创新。深圳创建国内首个开放个人投资者和首个引进境外投资者的碳市场,并成功发行国内首支碳债券、支持发起国内首支碳基金,推出碳配额质押、跨境碳金融交易及绿色结构性存款等一系列碳金融服务产品,开拓企业融资渠道。
【深圳标准院】:我们留意到,近期将会对《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订,为什么需要修订?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修订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二氧化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重要宣示要求的需要。深圳应当在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中发挥“排头兵”作用,在全球和全国范围内“先行示范”。碳交易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高效率、低成本实现的市场化手段,是助力深圳市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因此有必要修订《暂行办法》,深化碳市场在深圳市碳达峰路线图中发挥的贡献和作用。
二是深化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绿色发展的需要。《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等文件对深圳碳市场深化完善、持续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碳交易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提升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有必要修订《暂行办法》保障碳市场平稳运行和优化完善,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发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奠定重要基础。
三是以问题为导向,优化碳交易制度的需要。当前深圳碳市场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由于机构改革,政府部门职能重新划分,主管部门和其他碳市场管理相关部门职责发生了变动;部分市场机制设计亟需优化完善,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对深圳碳市场利益相关方行为的监管力度需要加强等。此外,为配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需要,保障深圳碳市场符合全国碳市场纳入条件的管控单位平稳过渡到全国碳市场,也需修改《暂行办法》以明确退出规则。
【深圳标准院】:《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主要修订思路?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在贯彻落实双区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监管、提升市场机制减排作用的总体思路下,依照“精简表述、职能集中、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强化监管、适度惩处”的原则,形成修订草案。修订思路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结合经济发展形势和深圳实际,修订立法目的、基本原则,调整有关职能部门分工职责;第二,新增碳普惠、公益账户、金融支持、区域合作等亮点内容,丰富碳交易体系抵消信用来源,进一步激发碳交易市场活力;第三,健全碳市场定期评估及配额管理制度,提升配额管理效率,做好与《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以及全国碳市场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的衔接;第四,优化数据报告、核查及履约的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保障数据质量、规范履约行为;第五,强化市场监管与法律责任,修订补充了信息公开、信用管理、投诉举报、对于应尽未尽义务的处罚手段以及适当调整处罚力度等内容,提升相关条款的适用性及可操作性。
【深圳标准院】:全国碳市场于今年正式运行,未来深圳碳市场的角色是什么?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在全国碳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之际,地方试点碳市场以何定位继续运行发展,如何充分且有效的发挥碳交易“高效率、低成本、可量化减排目标”的机制作用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功能,落实国家到地方温室气体减排控制新要求,已成为我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议题之一。针对未来深圳碳市场定位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是以“与全国碳市场形成差异化管理模式”为定位,持续深化发展地方碳市场。在优化体制机制、严控总量目标、推进重点用能领域、减污降碳政策协同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着重发挥全国碳市场试验田作用,继续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二是以“与全国碳市场形成互补式发展新格局”为目标,探索推动区域碳市场建设。探索区域碳市场统筹融合发展,研究制定统一的行业碳市场规则和技术规范,助推粤港澳区域碳市场建设。三是以“参与全国碳交易机构和登记结算机构联建”为契机,在全国碳市场中争取更多权益及话语权。积极参与全国碳交易和登记结算机构联建工作,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和监管下,按照“共商共建、合作共赢”原则,会同其他联建省市共同参与系统建设、业务服务及机构运营等工作,同时将争取以机构会员的形式拓展碳交易业务范围,提升我市碳交易平台竞争力和影响力。
【比亚迪】:碳普惠是什么,和公众有何关系?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碳普惠是为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低碳出行、节水、节电等)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商业激励、政策鼓励、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
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通过授权相应的数据聚集平台记录其碳普惠行为相关活动数据,并通过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等产生并积累碳普惠行为活动数据。根据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的兑换规则获得相应的碳积分,碳积分本身不具有货币属性,不能直接用于市场交易,但可用于兑换普惠商品及服务奖励。
【比亚迪】:数据聚集平台是什么?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数据聚集平台是指类似腾讯、美团等,在出行、消费、生活、公益场景中具备设立个体账户、实施交易服务功能,可记录并积累碳普惠行为数据的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平台机构。
【比亚迪】:如何保证公众的数据安全?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根据《深圳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要求,相关主体参与碳普惠行为应进行授权管理操作,同时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数据聚集平台及其合作机构承诺妥善管理公众碳普惠行为数据。如有违规采集数据、泄漏用户相关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对其进行处罚。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网友都有哪些关注的问题:
【露露】:如何实现个人碳中和?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就深圳市碳普惠体系而言,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可通过自愿购买并注销碳普惠核证减排量,践行绿色低碳社会责任。对于自愿购买并注销的,可以通过深圳市碳普惠统一平台申请自愿碳中和认定,经认定通过后,由深圳市碳普惠统一平台签发碳中和电子证书。
【香香】:介绍一下我局气候投融资机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将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作为综合授权改革六大重点领域之一,把完善气候投融资机制改革的任务纳入首批中央授权清单之一,赋予深圳运用金融助力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光荣使命。
深圳气候投融资改革,旨在引进境外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支持我国气候项目。我局就气候投融资机制改革进行积极探索并开展大量工作。一是推动建设气候投融资平台和项目库加强机构建设,促进产融对接和国际合作;二是对接多部门,协同探索优惠政策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吸引和鼓励资金投向气候领域;三是探索气候投融资业务实施路径实践具体业务,支持金融机构引进外资投资国内气候项目,推动试点业务落地。为碳达峰提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的资金,搭建相关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低碳领域初步聚集。
【向上】:您提到希望建设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吸引更多境外资金投资我国气候项目,对此,能否介绍一下该项目库的情况?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许多国际投资机构,特别是国际公共金融机构、养老基金、主权基金等,通常会强制要求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应对气候变化项目,且对投资回报要求不高,因此数额大、利息低、周期长的境外资金是我国气候资金的有益补充。我们也积极对接了亚行、世行、法开署等国际金融机构,均认为气候领域是其投资重点领域,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意愿。同时,境外机构更关注具体的气候项目,项目库的建设是改革任务的重要内容。
从我们调研深圳气候项目的情况来看,深圳市能源、交通、建筑、工业、碳捕集封存等行业蓬勃发展,使得深圳市对气候资金需求非常旺盛。同时,通过与企业座谈,这些新兴行业企业往往缺乏抵押物、发展初期盈利能力不强、负债率较高,使得信贷成本高、期限短、规模小,有关企业均表示迫切希望能加大对该领域的金融支持。我们必须大力深化气候投融资改革,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基于此,我局牵头编制完成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重点项目库建设方案和评估标准。同时开展了项目库项目的预征集工作,赴深圳循环经济、氢能、新能源汽车相关协会以及机关事务管理局、国资委等政府部门进行了调研,从上述单位统计到相关项目信息。
【芬芳】:深圳在筛选应对气候变化项目时有何标准?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目前,相关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项目筛选标准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项目行业分类包括清洁低碳能源、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废弃物管理和废水低碳化处置、生态系统碳汇、低碳技术服务等7大行业,在分类上与现有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等相关绿色产业、绿色金融标准相衔的基础上延伸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氢能利用、工业过程温室气体减排等气候显著的类别和行业。项目的评估、筛选标准从项目类别、合规性、气候效益、社会影响等维度设计了一套定量与定性指标结合的指标体系,从项目分类、碳排放量核算方法等方面与国际相关气候金融和可持续金融标准相衔接,有助于深圳引进国际资金投资气候项目。
【深蓝梦境】:深圳在接下来将如何推进气候投融资改革?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目前气候投融资改革工作取得较好进展。9月30日,我局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联合举办关于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暨绿色融资银企对接会,双方将共同探索制定气候投融资相关政策,明确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重点项目库入库标准和管理制度。
接下来,我局将会同人行深圳中支等单位,出台气候投融资改革实施方案,对项目入库、境外融资便利化、国内金融机构对接等进行明确。
【羽化】:为何要探索建立深圳市绿色产业认定规则体系?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中提出了“建立绿色产业认定规则体系”的改革任务。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在2019年联合发布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对绿色产业进行明确界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产业、绿色服务。同时明确指出地方应以目录为基础,探索绿色产业认定机制,出台投资、价格、税收等方面政策措施,并根据各自领域、区域发展重点,以《目录》为基础细化目录。
此外,我市目前从事绿色产业的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绿色产品推广成本较高、产业用房紧张等问题。为规范和发展我市绿色产业,我们参照《目录》的有关要求,正在探索建立我市绿色产业认定规则体系。
【草莓】:哪些企业将可以申请深圳市绿色产业认定?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我局目前已经起草了《深圳市绿色产业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绿色产业认定的适用范围、部门职责、申报条件、认定程序和政策支持等。在技术层面上配套起草了《深圳市绿色产业认定评价导则(征求意见稿)》,规范评价流程,并将根据我市绿色发展需要和产业发展实际确定试点行业,制定试点行业绿色产业认定技术规范,对企业绿色相关的技术表现、业务表现、行业表现、环境表现和社会表现相关指标进行规定。凡满足《深圳市绿色产业认定管理办法》中的申报条件,从事试点行业的企业皆可按照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认定流程进行申报。
【玫瑰】:认定流程是如何规定的?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绿色产业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的认定流程如下:首先是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自主或委托技术服务机构依据《深圳市绿色产业认定评价导则》及相关行业绿色产业认定技术规范进行绿色产业认定评价,评价合格的企事业单位向所在区生态环境部门递交申报材料:其次区生态环境部门通过资料审核、现场核查等方式进行初审,审查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将通过初审的企事业单位申报材料报送至市生态环境部门;最后是市生态环境部门组织技术服务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必要时开展现场核查,提出预选“绿色产业企业名单”,向社会公示。经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纳入“绿色产业企业库”,并授予“深圳市绿色产业企业”称号。
【大海】:通过绿色产业认定的企业将会享受什么样的扶持政策?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目前,我市从事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为主的绿色产业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融资困难、产业用房紧张、绿色产品推广成本较高等问题。为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深圳市绿色产业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尽可能的将既有的专项资金、创新型产业用房、绿色产品推广、绿色金融和碳交易等扶持政策衔接聚拢,使更多的资金向绿色产业倾斜,让企业享受更多优惠,进而发展壮大我市绿色产业。
【清风】:为什么要开展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一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是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案部署的重要任务,也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落脚点。在近零碳排放试点建设上,仍需要推进提高概念认识、统一建设标准、完善配套措施等工作,为实现更高层次“碳中和”发展目标探索路径、创新示范和积累经验。
二是践行深圳先行示范的工作要求。“十四五”时期是深圳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五年,是牢牢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向新台阶的关键五年。深圳有能力也有必要在近零碳排放试点建设等工作中先行先试,探索超大城市零碳发展的可行路径,为我国其他城市提供经验借鉴。
【光年】: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将如何开展?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根据试点工作安排,我局组织起草编制了《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正在进行有关审批流程,力争于近期正式印发。《方案》的试点范围主要涵盖了区域、园区、社区、校园、建筑及企业等六大类型,各类试点建设以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为主要目标,同时针对六类试点项目的特点,明确试点主要指标体系,鼓励试点申报主体综合利用能源、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碳汇等领域各种低碳技术、方法和手段,着力将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打造成绿色低碳发展的集成性、综合性载体,鼓励有条件的试点项目探索建设零碳排放区。
主持人:市生态环境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文忠及应对气候变化处领导就企业关心的双碳目标下深圳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与探索工作及成效做了全面的解答,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在线访谈活动到此结束。直播结束后我们将把本次在线访谈的内容公布在网站“互动交流”下的“在线访谈”栏目中,以供大家查询。感谢各位企业代表的积极参与,感谢广大市民对我市生态环境工作的支持和关心,谢谢嘉宾的解读。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