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邮箱 无障碍关怀版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数据开放数据发布繁體智能机器人 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其他 > 环保新闻

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圳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02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指明方向和路线。

  2022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提出,在广东省深圳市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在第七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深圳又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并入选“自然城市行动平台”。在这座崭新的城市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初具雏形:既有现代城市的繁华,又有红树林的寂静;既有摩天大厦高耸入云的美景,又有黑脸琵鹭摇摆觅食的真趣;既有GDP的高速增长,又有蓝天碧水的亮丽底色。

  作为人类聚集中心的超大城市该如何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结合深圳的实践提出几点思考。

  充分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大城市的重要性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增进人类福祉的必由之路。

  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地区,也是自然被改造最剧烈的场所,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大气、水、土壤环境等共同构成了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为城市提供了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文娱休闲等生态系统服务,保障了城市生态平衡和人居健康。城市生物多样性也是连接人与自然环境的重要纽带,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更直接、实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城市带来直接可观的生态效益、健康效益,具有最大化的宣传教育意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把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是破解城市生态难题的有效举措。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独特且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城市仅占全球陆地表面积2%,但其生产消费活动,却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城市往往是对生物多样性破坏最严重的源起地区,因而,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挑战。此外,人为选择,如有意识地引入或去除,使得城市生物表现出独特的进化过程,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势在必行。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凸显让越来越多的人反思人与自然、人与野生动植物的关系,意识到人类未来发展取决于与自然相处的方式,决定用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城市经济社会体系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的重要动力和资金来源,人才与资源的集合、经济和技术的优势,使得城市具有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产生管理创新和技术突破的巨大潜力。在人类最密集区域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对城市本身维护生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深圳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深圳市陆域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只有北京的1/8、重庆的1/40,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GDP达3.24万亿元,人口和经济活动密度高居超大城市首位。在取得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依然保存了丰富且典型的生物多样性,山水林田湖草海要素齐全,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多样。

  率先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2005年颁布的《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将近一半的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率先以政府规章形式明确城市生态保护控制界线。如今,深圳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7个,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占24%,建成公园1238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0%。实施山海连城计划,建成2843公里绿道,保护修复街边绿地、自然溪流等小微生态系统,分布城市各角落,构建不同生境生态廊道,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最大程度地将自然融入城市。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湾湿地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是全球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和中转站,每年约十万只候鸟来此休憩。为保护这片湿地,滨海大道整体向北退让200米,修建了全国首个用于保护鸟类的交通隔音屏,实施了深圳湾全时段禁渔。在大鹏半岛坪西路,专为野生动物修建了一座生态廊道,搭建生物多样性的“鹊桥”。全国唯一的古银叶树湿地园,保护着世界迄今发现最完整、树龄最大的天然银叶树群落。

  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设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专章明文规定。发布史上最强“禁野令”——《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严格打击非法猎捕、经营野生动物。率先发布全国首份城市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出台《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率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大鹏新区的73.5%陆域土地被划入生态控制线范围。2014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的决定》,规定大鹏新区只考核生态环境保护,不考核GDP。

  搭建特色自然教育与公众参与体系。深圳致力打造自然教育之城,建有38个自然教育中心、22所自然学校,自然和生态宣传教育深入人心。持续建设“志愿者之城”,拥有环保志愿者18万人、环保组织141个。多个以深圳命名的动植物新种由民间爱好者发现记录。深圳还积极引入社会机构参与生态保护事务,如2015年将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委托给红树林基金会管理,成为全国首例。

  科学实施精细化生态调查监测。连续13年运用1.5米遥感影像开展生态资源状况评估。系统开展陆域生态调查评估和野生动植物调查,摸清生态家底。借助亚米级(0.8米)遥感影像,每年两次对全市自然保护地的人类活动进行全覆盖监测,不仅有效掌握了全市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也为城市生物物种保护提供依据。以深圳地名命名的野生动植物22种,全市观测到的鸟类种数占全国1/4以上,一些曾经“消失”的野生动植物如水蕨、唐鱼、豹猫、欧亚水獭等重新回归。

  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思考

  深圳的实践和成效表明,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单选题”,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构建和谐美好的生态格局。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地位,健全体制机制与政策制度,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开发、自然资源管理等规划、政策制定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

  推行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打好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组合拳”。加快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培育简约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生物资源的消耗。强化生物多样性信息公开,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倡导公民科学行动,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风尚。

  呵护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科学实施物种就地和迁地保护,优先保护特有和濒危物种。重点加强极小种群、旗舰和指示物种等保护。保护选用乡土物种,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尊重野生生物节律、野性和生活空间,尽量减少干扰(来源 :中国环境报)


相关附件

为您推荐:

相关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