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建筑的玻璃幕墙年发电150万度、首栋碳中和建筑获认证、市民餐桌上的牛奶有碳足迹可循……今年6月以来,深圳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举办“生态圳美 向新而行”绿色生产生活主题巡展。
展览汇聚了28家深圳企业的低碳“黑科技”,涵盖能源、制造、交通、建筑、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衣食住行娱等绿色生产生活场景,彰显了深圳凝“新”聚“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立体化呈现深圳高质量发展背后的绿色底色。
这款幕墙玻璃能光伏发电
绿色能源是绿色生产的源头,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由于深圳城市陆地面积并不大,因此利用建筑玻璃幕墙发电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一个重要场景。
展览中,一款能发电的幕墙玻璃引人关注。这是由深圳赛格龙焱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碲化镉光伏发电玻璃,大量应用于华为数字能源安托山总部大厦项目上,总面积约28000平方米。根据测算,项目每年可生产150万度光伏绿电,年耗电量将从1400多万度降到700万度,年省电达50%,减少碳排放超60%。
“这款产品光电转化效率高,生产过程低碳环保,产品碳足迹只有每瓦366克二氧化碳当量,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款玻璃已成功应用到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华强北甘泉路近零碳社区公园等百余个地标性光电建筑,环境效益显著。
近年来,深圳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加快推进,全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78.7%,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
这栋大厦连续3年碳中和
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今年4月,达实智能大厦收到由深圳市排放权交易所颁发的碳中和证明。至此,达实智能大厦已经连续3年实现了以整体建筑为边界的碳中和。该大厦是深圳首栋实现碳中和的绿色建筑。
7月29日下午,记者走进达实智能大厦一楼大堂看到,大楼各种设备运行数据清晰地显示在智能物联网管控平台大屏幕上,大厦内业务实现全面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并实现大厦本身的能源精细化管理。
来到大厦负一层超高效冷站房,记者看到,靠近门口左侧墙上的大屏幕实时显示大厦的制冷系统运行的能效比数据,其中1号主机能效比为7.1。“该数据高于国家标准,能效比越大,节省的电能就越多。” 达实智能总裁办外联主管冷飞军介绍,大厦运用物联网+机电设备节能方式,基于人工智能算法,让大厦超高效冷站全年综合制冷能效(SCOP)达到6.31的引领级水平,大幅度提高能耗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大厦单位能耗。
据悉,达实智能大厦智能物联AI算法获“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鉴定,已经成功为市民中心等300多栋建筑提供了专业节能服务,平均节能率达到25%。
绿色建筑让城市生活更低碳。近年来,深圳在建设工程领域全力推进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目前全市绿色建筑项目累计超1500个、绿色建筑总面积达1.9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建设规模和占比稳居全国前列。
这家公司电解二氧化碳为有机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低碳“黑科技”在食品、农产品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
在深圳市民餐桌上常见的供港壹号纯牛奶,就是国内首个获得碳足迹标识认证的牛奶,其生产商连续十余年被评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相关人士介绍,进行碳足迹标识认证是为了让企业每一个人认真践行绿色理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坚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减少碳足迹。
记者注意到,深圳中科翎碳公司在业内首创高效碳循环机制——电解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短链有机物,以此作为微生物的“口粮”,再利用这些菌肥种地,令人耳目一新。
中科翎碳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夏霖介绍,这项突破性解决方案在百事公司发起的亚太“绿色加速器”项目中脱颖而出夺得首届冠军,获得重点支持。目前,中科翎碳已与百事公司及多个地方农业发展集团合作农业菌剂项目,其中,已在山东、广东等近万亩土豆种植试验田得到成功验证。
经国际权威碳足迹认证机构SGS认证,相较于传统的菌剂,翎碳低碳菌剂可减少25%的碳足迹,且具有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增加土壤可持续性等多种间接减排效应,同时增加土豆亩产量6%-9%。根据该公司目前在国内参与的数万亩规模农业项目估算,每个种植季可减排二氧化碳约5000余吨。
据了解,碳足迹是用来衡量个体、组织、产品或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标。深圳于2022年在全国率先建立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在深圳正式上线,目前,欣旺达、华为技术、联想等95家企业已通过平台获得231张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证书。
低碳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绿色,已成为深圳城市发展的鲜明底色。据统计,全市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碳排放分别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