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邮箱 无障碍关怀版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数据开放数据发布繁體智能机器人 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其他 > 环保新闻

深圳大亚湾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大鹏半岛实现全域美丽海湾

  2025年1月12日,新年伊始,喜讯如期而至。深圳大亚湾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并获生态环境部宣传推广,大鹏新区实现全域美丽海湾建设目标。

  深圳大亚湾位于深圳大鹏半岛东面,自然生态资源禀赋优越,海域面积140平方公里,岸线长度85.09公里,自然岸线保有率64.86%,沙滩有19处,是深圳市建设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

  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近年来,大鹏新区始终坚持以建设美丽海湾为主线,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在成功创建大鹏湾美丽海湾案例基础上,探索形成了一线发达城市和人口聚集区建设美丽海湾的示范样板,持续提供优美海洋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提升市民游客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3年12月,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大鹏新区高水平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若干措施(2024-2028年)》,明确支持大鹏新区围绕大鹏湾和大亚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海湾,市、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定期研究部署,从法律法规层面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保障;以《大鹏新区高品质“美丽海湾”规划》等专项规划明确美丽海湾建设实施路径;细化工作计划推动美丽海湾建设任务落实。同时,强化考核督办。将“美丽海湾”指标要求与污染防治任务有效融合,将“污染联动评估、陆源污染控制、海洋污染控制、生态保护修复、亲海空间建设、海洋碳汇研究、监管能力建设”等七大指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督办,推动大鹏半岛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据了解,近年来,大鹏新区在陆域建立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地巡查机制,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实施面源污染精准管控,深化雨污分流和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双转变双提升”;在流域实施入河(海)排放口清单管理,实现排口“查、测、溯、治、管”分类管控;建立河长制,开展河流水质一周一测,做好入海河流总氮控制,全面强化流域污染防治,实现入海排污口、入海河流100%达标;在海域全面完成163公顷海上渔排清退,彻底解决海上历史遗留污染问题;建立“无人机巡查+沙滩视频监控”的海洋垃圾管理机制,实现海滩垃圾、海漂垃圾“动态清零”;纳管休闲船舶400余艘,强化海域污染防治全方位管理。

  重视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大鹏新区建成坝光银叶树湿地园、东涌红树林湿地园、新大禾塘湿地园等具备亲海、休闲、科普属性的红树林公园群,修复红树林湿地面积13.42公顷,红树林分布和覆盖度持续优化。与此同时,实施海岸带生态修复。投资超13亿元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建成官湖、月亮湾、杨梅坑等18公里生态化海堤,实施西涌片区海滨带状环境品质提升等项目,打造总面积16.6公顷的滨海休闲带,自然岸线保有率约65.7%。

  此外,大鹏新区重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打造全国首个以珊瑚保育为主题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投放688个人工鱼礁礁体,推动种植10万株珊瑚,实现海底珊瑚育林;增殖放流鱼虾贝苗等经济物种超8000万尾,海洋生物资源持续增加;投资超5000万建成2座生态廊道,为豹猫等多种野生动物打通迁徙通道。数据统计,自2022年以来,新区累计调查发现野生动植物1890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104种,深圳新记录物种9种,新物种2种。

  近年来,大鹏新区持续强化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佳绩频传。尤其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波浪能海洋生态监测浮标研发测试平台“合作者号”浮标在大鹏湾海域正式投入使用,为开展海洋环境与生态监测、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创新无人机24小时远程调度自动巡查模式,通过布设5套自动机场、预设10条近岸海域智能化巡查航线,打造半径8公里近岸海域基本覆盖、125公里海岸线全部监管、常态化巡查快捷高效、突发事件跟踪处置的陆海统筹环境监管格局,创新经验获得央视《新闻周刊》报道点赞。值得一提的是,大鹏新区建设全国首个区县级全要素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布设近300套在线监测设备,汇聚20000条生物多样性数据,连通规自、水务等部门管理信息,形成11大类369小类的生态环境“数据大脑”,实现全要素“一张网”动态感知,全流程“一张图”智慧应用。

  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并行。大鹏新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海水水质常年保持一类标准为核心,持续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探索海湾低碳发展路径。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探索区域特色的减污降碳协同路径,制定国内首个区县级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和首个海洋碳汇核算指南地方标准,落地我国首个基于LNG冷源的冷水养殖示范项目,打造大鹏LNG、大亚湾核电基地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预计年降碳可达5万吨。同时,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引导产业生态化绿色发展,比如,龙岐湾片区EOD项目入选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库,是深圳市首个投资超20亿元的“固废治理+文旅产业发展”类型的EOD模式项目,通过片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滨海文旅产业开发一体化实施、融合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双赢”。此外,大鹏新区重视推动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建成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综合实验基地等重点涉海研发平台,打造南方海洋科学城坝光核心区,建设深圳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等“蓝色重器”,实现海洋生态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

  大鹏新区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建共享平台。设立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发起红树林保护募捐,累计遴选30余个海洋生态环保项目予以超200万元资金扶持。联合高校共建深圳首家高等海洋教育科研机构和国内首个珊瑚保育中心,指导开展深圳市首例珊瑚替代性修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创建山海林河自然教育体系。依托银叶树群落、生态环境监测、海洋地质地貌、核电站等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海洋科普基地和自然教育学校,编写全国首部银叶树科普书籍,培训超百名志愿讲解老师,大鹏半岛国家地质自然公园全省唯一上榜2023年自然资源部科普基地,坝光自然学校入选第五批“国家自然学校能力建设项目”。

  新区聚焦河流治理、垃圾分类、海洋生态等重点领域,打造“守护美丽海岸线”志愿行动、“生态使者”环保流动课堂、“亮净一号”“蓝色护海”等一批海洋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项目,“红树宝宝青少年认养计划”获评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环境教育促进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典型案例,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300万人次。

  一系列的有效举措,促使深圳大鹏湾和大亚湾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近岸海域水质连续三年稳定保持国家一类标准,红树林和滨海湿地面积持续增长,自然岸线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新区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美丽海湾的外延不断扩展,从生态美景带动文旅发展,以“生态+产业”提升片区经济活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借力深圳“一脊一带十八廊”和“山海连城”计划,大鹏新区发布碧道建设分区规划,形成“一带引领、山海联动、四湾七片、成网成环”总体结构,建成葵涌河、西涌河、王母河等108公里碧道,打造滨海风情特色廊道,展现滨海度假、民宿体验、艺术创作、渔民文化等游憩风貌。塑造体育赛事品牌,主办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帆船赛事—中国杯帆船赛,举办亚洲470级帆船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品牌赛事活动,建设集海洋生态、文化、体育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持续提升湾区国际影响力。打造滨海旅游胜地,建成全国首个、亚洲第二个国际暗夜社区,建设全球最大的乐高乐园度假区,建设全国一线城市首个国际慢城,较场尾民宿群入选“2021年度胡润最具潜力景区民宿片区百强榜”。

  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文化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近四年新区生态产品总值(GEP)实现年均3%增长,2024年接待游客1900万人次、增长17.9%,实现旅游收入118亿元、增长21.7%,创历史新高。


相关附件

为您推荐:

相关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