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邮箱 无障碍关怀版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数据开放数据发布繁體智能机器人 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其他 > 环保新闻

深圳南山:筑牢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在内伶仃岛上,猕猴家族在林间嬉戏追逐;在深圳湾畔,黑脸琵鹭翩跹起舞;在阳台山林间,土沉香静默生长;在塘朗山谷中,豹猫身影在夜色中倏忽闪现……这些生动的画面,是深圳南山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缩影。

  作为超大型城市的中心城区,南山区面临着独特的生态多样性保护挑战。过去三年,通过系统科学调查、创新科技赋能和广泛的全民参与,南山区不仅摸清了区域生态家底,更记录到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仙湖苏铁、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在内的808种维管植物和421种野生动物,为超大城市如何守护生物多样性交出了一份扎实答卷。

  科学调查:摸清生态家底,筑牢保护根基

  清晨,南山区的生态调查队员们背起行囊,踏上了前往塘朗山的征程。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开展一项覆盖全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调查的区域还涵盖了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湾湿地、阳台山森林公园、西丽水库等重点生态区域。

  在塘朗山上,队员们穿梭在密林深处,攀爬连绵起伏的山峰,涉过潺潺流淌的溪流。他们用专业的设备记录下每一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用望远镜观察远处飞翔的鸟类,用陷阱捕捉昆虫样本。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队员们忙碌的身影上,形成一片片光斑。突然,一位队员惊喜地喊道:“快看,那是仙湖苏铁!”大家围了过去,只见眼前两三株仙湖苏铁挺立在眼前,它的叶片翠绿而坚硬,像一把把展开的扇子。队员们小心翼翼地记录下它的位置和生长状况。“这可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发现它意味着这片区域的生态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在阳台山上,队员们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的踪迹。豹猫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猫科动物,身上有美丽的斑点。队员们在红外触发相机的帮助下,捕捉到了豹猫夜间活动的画面。画面中,豹猫在林间穿梭,动作敏捷而优雅,它警惕地四处张望,似乎在寻找食物。这一发现让队员们兴奋不已。

  经过三年的努力,南山区累计记录到维管植物150科521属808种,更令人欣喜的是,南山区还发现了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仙湖苏铁、二级保护植物土沉香、桫椤等在内的8种重要物种。

  野生动物的调查成果同样丰硕。南山区共记录到野生动物5纲27目87科421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黄胸鹀等。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猕猴、蛇雕等27种重要物种也纷纷现身南山区。

  转存图片

  猕猴

  转存图片

  豹猫

  科技赋能:智慧监测,守护生态家园

  南山区是一个山水林田湖草要素齐备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在这里,陆域生态监测与保护面临着诸多难题:调查周期长、人力投入大、实时性不高、巡查存在死角等。

  南山区充分利用科技优势,依托5G网络和CIM数字底座,建设了一个涵盖陆生脊椎动物、水鸟、城市气象、康养因子等多种生态监测要素的环境感知网和生态监测网络。

  在南山区各个重点生态区域,先进的监测设备静静地伫立着。红外触发相机、云台摄像机、城市生态气象观测站、大气负(氧)离子监测仪、夜天光测量仪……这些设备构建了一个覆盖生态系统结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与健康三大方面的“5G+自然生态”监测体系。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南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回忆道,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深圳湾的监测设备捕捉到了两只黑脸琵鹭在水面上翩翩起舞的画面。黑脸琵鹭是一种大型涉禽,因其独特的黑色面部和长嘴而得名。它们在水面上优雅地行走,不时地低头觅食,偶尔振翅高飞,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这些画面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到监测中心,让工作人员能够第一时间了解黑脸琵鹭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

  通过在西丽水库、大沙河长廊、华侨城湿地、深圳湾公园、人才公园、塘朗山公园、阳台山公园等重要生态区域和城市公园布设红外触发相机、云台摄像机,南山区利用AI视觉识别技术和分类功能,实施24小时实时监测。

  近两年,南山区已持续监测到黑脸琵鹭、彩鹳、黄嘴白鹭、勺嘴鹬、猕猴、马来穿山甲、豹猫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或珍稀濒危物种。

  借助科技的力量,南山区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珍稀物种,还能让更多的市民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它们,增强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转存图片

  动植物生存栖息状况智慧监测系统

  

  全民参与:携手守护,共建生态南山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专业机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南山区深知这一点,因此通过“巡查-反馈-整改”联动机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减少人为活动对栖息地的干扰。

  在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生态修复和种群监测,猕猴数量稳定增长至1200余只;在塘朗山桫椤谷内,337株桫椤形成稳定群落,被誉为“活化石的绿色家园”。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南山区还积极创新机制,营造全民守护氛围。在全区建成5所自然学校和8个环境教育基地,年均开展生态教育活动超百场,覆盖市民10万人次,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周末的荔香公园里热闹非凡。市民们围在一起,好奇地观看一株刚刚发现的无叶美冠兰。这种植物独特的形态和珍稀性引得市民纷纷前来“打卡”。无叶美冠兰的花朵小巧而精致,颜色鲜艳,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一位带着孩子的家长兴奋地说:“我以前只在书本上见过这种植物,没想到今天能在公园里亲眼看到,太神奇了!”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南山管理局主办的“自然艺术季”活动,成为了传播生态文明的纽带。活动引导公众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累计创作近200组自然艺术作品,超6000人次参与,超20万人关注。活动中,市民们用自己的创意和双手,将自然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

  在艺术季的一次户外写生活动中,一位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画下了一只正在飞翔的黄嘴白鹭。他认真地说:“我要把这只美丽的鸟画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要保护它。”这些活动不仅让市民们亲近自然,更激发了他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热情。

  三年耕耘,成效显著。从仙湖苏铁的“惊喜现身”到豹猫的优雅身影被红外相机捕捉,从猕猴种群的稳定增长到无叶美冠兰引市民驻足,从记录下808种维管植物到421种野生动物的名录……这一系列成果,清晰勾勒出南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坚实足迹。在超大城市高密度发展的核心区域,南山区的实践不仅筑牢了本土生态屏障,更探索出一条融合科技力量和公众智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

  图片

  自然艺术季活动

  图片


相关附件

为您推荐:

相关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