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邮箱 无障碍关怀版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数据开放数据发布繁體智能机器人 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其他 > 环保新闻

打造美丽城市建设的“深圳样板”

  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45年来,深圳逐绿前行、向绿图强,在超大型城市绿色转型上走出了一条美丽与发展互促共赢之路。

  过去45年,深圳GDP从1979年的不足2亿元跃升至2024年3.68万亿元,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跨越式发展,灰霾天数从最高一年187天降至全年0天;茅洲河、深圳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2024年全河段水质指数较2012年分别改善91%、76%、86%、62%、78%,深圳河水质创1982年有监测历史以来最佳水平,茅洲河水质达1992年以来最优水平;单位GDP能耗、水耗和碳排放强度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1/7、1/5,城市绿色竞争力在全国289个城市中排名第一,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副省级城市。

  绿色是特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深圳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贯穿特区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持续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经济时,深圳就明确提出“重污染项目原则上不引进,倡导发展科技含量高、无污染或污染小的项目”;90年代,发布环保限制发展项目清单,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进入新世纪,深圳又在全国率先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在国土开发空间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将市域陆地面积近50%纳入禁止开发建设范围,致力于为城市保留绿色生态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提出建设“美丽深圳”,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作为城市发展战略,并确立“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发展目标,动员全市力量全面开展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始终以坚如磐石的定力守护好特区的绿水青山,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荣。

  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好转

  一段时间里,深圳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作为较早承受环境压力的城市,深圳强力补齐环境短板,举全市之力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5年获评省环境保护责任暨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

  “深圳蓝”成为城市靓丽名片,在全国最早开展PM2.5源解析、最早全市域限行黄标车、最早推行环保水性涂料,在全国率先建立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滚动更新机制、率先实现工业锅炉100%清洁化改造、率先实现公交车、出租车100%纯电动化,一个个“最早”和“率先”,造就了深圳的出众“气质”。到2024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17.3微克/立方米,较2012年下降20.7微克/立方米、降幅达54.5%,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3。

  水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污水处理能力从2012年的469.5万吨/日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760万吨/日,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国考省考断面优良比例达100%,310条河流优良河长占比提升至82.8%、较2020年首次统计时提升近60个百分点,深圳治水成效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在快速补齐水环境历史欠账的基础上,深圳向“三水统筹”的更高目标迈进,积极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茅洲河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案例,大沙河、观澜河、坪山河、铁岗-石岩水库、梅林水库-新洲河获评省级美丽河湖案例,深圳湾入选首批省级美丽海湾案例,大鹏湾、大亚湾(深圳)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噪声精细化治理效能逐步显现,入选国家城市噪声治理评估试点,发布全国首个宁静城市建设规划,首创“远程喊停”噪声监管模式,区域声环境等效声级降至54.7分贝、较2012年下降2.2分贝。

  固体废物本地利用处置能力全面提升,以“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破局城市“垃圾围城”困境,累计建成五大能源生态园、62个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设施,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能力快速增长2.1倍、达到27.9万吨/日,实现各类固体废物100%无害化处置。

  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成效明显

  深圳始终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动能澎湃,清洁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至47%,在全球率先实现超充站、充电枪数量全面超过加油站、加油枪,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76.9%、位居全球领先地位,绿色建筑面积达2.1亿平方米、密度引领全国。

  碳减排市场机制走向成熟,作为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深圳充分发挥市场化优势,引导资本向绿色领域流动。深圳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1.08亿吨,成交额达到24.75亿元,以不到3%的市场配额规模,实现了全国各试点碳市场12.75%的交易量和11.28%的交易额。挂牌发行全国首个碳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国内首创“降碳贷”,累计推出气候融资项目293个、实际融资294亿元,绿色信贷余额首超万亿元。

  低碳试点示范全方位推进,先后入选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和深化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持续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建设气候韧性社区,高标准打造104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

  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

  深圳坚持系统观念,注重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多样性持续提升。

  生态空间格局巩固提升,在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基础上,又将24%的陆域和19%的海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全国首个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基础,以管理办法、重点名录、划定指南和评价指南“1+3”文件为支撑的区域环评制度体系,从源头有效保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得到持续修复,在全国率先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监督机制,率先开展城市尺度陆域生态调查评估,先后推动整治修复海岸线21公里、贯通10条生态廊道,连续9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连续11年累计修复裸土地131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6.6%,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进一步增强。

  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发布国内首个城市生物多样性白皮书,落户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野生鸟类种总数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水蕨、唐鱼、豹猫等曾“消失”的野生动植物相继回归,获得“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并成功加入国际“自然城市行动平台”。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跃升突破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深圳始终以改革创新为牵引,加快形成与绿色低碳的美丽深圳相适应的治理能力。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验获全国推广,连续12年累计推出277项改革任务,深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气候投融资改革、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健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等3项综合改革试点经验获全国推广。

  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制修订44部生态环保法规规章和120项地方标准,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体系完备、制度严密的法规标准体系。

  科技支撑力度明显增强,建成“一街一站”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大气光化学污染监测网,在全国率先实施近岸海域无人机智能巡航,获批全国生态环境系统首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监管执法效能全面提升,建成投用智慧环保平台,累计布设约1800套智慧感知设备,实现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全覆盖,创新打造涉水固定污染源智慧监管、涉VOCs企业工况监控、柴油货车尾气智慧遥感监测等应用场景,柴油货车遥感监测覆盖率达88.91%、位居全国前列。

  区域协同密切高效,出台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立深港环保合作专班,连续举办4届“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连续3年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生物多样性大会,深圳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45载风雨兼程,深圳从边陲小镇蝶变为国际化大都市,在GDP年均增长18.8%的高速进程中,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上,市生态环境局将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对标对表国际一流,以更坚决的担当、更有为的举措奋力打造美丽城市示范标杆,加快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为深圳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注入更强生态动能。(作者: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李水生


相关附件

为您推荐:

相关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