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政协深圳市委员会办公厅2025年政协提案办理有关工作要求,市生态环境局已顺利完成2025年市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有关情况如下:
一、办理基本情况
(一)总体办理情况
2025年市生态环境局共办理市政协提案21件,包括主办6件、分办1件、会办14件,均已按时签收答复。提案内容涉及碳交易碳减排7件,海洋生态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环评审批、固体废物监管、涉企监督执法各2件,生物多样性保护、饮用水源保护、噪声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各1件。
(二)主要办理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生态环境局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市两会结束后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会议,传达市两会精神,研究部署政协提案具体办理工作,要求全局上下认真研究提案内容,精心制定办理计划,严格落实办理责任,确保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沟通协调。在提案办理过程中,市生态环境局把与委员的沟通协调贯穿提案办理工作的全过程,在办理今年市两会期间委员对政府工作所提口头意见建议时,市生态环境局办理的4项意见建议全部由处级以上负责同志亲自沟通并获得委员满意认可。为推动提案办理工作落实落细,市生态环境局通过专程拜访、专题座谈、电话联系等形式与委员进行充分沟通,全力争取委员的支持和理解。此外,为便于委员及时了解全市生态环境最新状况,市生态环境局每季度在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第一时间向委员发送提醒短信,同时附网站链接,方便委员查看掌握,2025年至今已发送3期。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市生态环境局严格落实政协提案专人统筹负责机制,严明行文规范,明确工作要求,制作复函格式范本,从源头指导各办理单位优质高效开展办理工作,并将政协提案答复函格式及内容审核纳入发文审核环节,严格把好“出口关”;同时将提案办理工作纳入局年度重点工作,定期通报办理进展。
二、典型案例
(一)关于加强深港东部海域生态环保协作的提案(第20250434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我们依托深港环保合作专班平台,协调两地生态环境重大事项。深港双方定期互相通报有关项目进展,严格按程序开展相关环评文件审批,从源头加强邻避设施环境污染防治。与港方定期开展深圳河湾水质联合监测并建立工作群,联合组建“深圳湾水生态环境改善专家工作小组”,进一步深化深圳湾生态环境数据共享。组织两支危险货物应急处置专业队伍,积极参与港口危险货物应急处置,并在盐田国际码头设立东部应急物资储备中心,进一步夯实深圳市海上危险货物应急处置体系和能力建设。会同港方完成“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背景下的环境承载力和深港环境保护策略研究”课题,推动完成香港石湖墟污水处理厂化学除磷改造及深圳河口国控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联合港方研究河海混合区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初步建立河海混合区水质和生态综合评价体系,在深圳西部海域河海混合区开展试评价。完成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出台全国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红树林碳汇地方标准。在法定图则编制中落实生态红线、湿地公园、基本生态控制线等管控要求,合理布局公园绿地。
(二)关于加速推进深圳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打造国际生物多样性示范城市的提案(第20250187号,孙莉莉)
我们与香港环境保护署签订《全面深化深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构建合作交流机制。印发《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5—2030年)》,是广东省首个针对都市圈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举办2024年首届深港观蝶大赛、2025年世界水獭日系列活动以及增殖放流活动,加强跨境野生物种保护合作。印发《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深圳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等文件,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入全域全要素系统保护新阶段。制作《共生之城——深圳的动物友好空间》等5期生态环境系列科普网课,在深圳教育云资源平台专栏向全市150万中小学生持续开放。率先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伙伴关系(深圳)”,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国率先构建自然教育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拥有23家自然学校,56家自然教育中心,注册环保志愿者突破52万人。连续5年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推出“万物看节气”生物多样性系列推文宣传及举办城市生物多样性体验活动。连续两年受邀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两个阶段会议,成为华南地区首个获得“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国际殊荣的城市,加入国际“自然城市行动平台”,设立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进一步深化与委员的沟通协商,不断创新联络方式,加强工作主动性,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中主动邀请委员全过程参与,协同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二是把政协提案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将相关建议转化为具体举措和工作成效,推动形成全市生态环境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合力,不断破解生态环境保护短板和不足,擦亮美丽深圳建设的绿色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