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监测重点污染源废水排放情况无人船在茅洲河中穿梭采样摄像头30倍光学变焦的无人机在100米的高空对建筑施工工地周边片区巡查。近年来,深圳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持续加大智慧监管执法系统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多要素的智慧感知端、精准协同的指挥端及高效运转的处理端,构建可视可溯可靠智慧监管模式,有效提升了全市生态环境精准执法效能。
智慧感知端涵盖多要素,重点污染源监管可视可控
遏制环境违法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让违法行为一发生就能被发现,为此,深圳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不断完善覆盖水、气、声、固体废物、移动源等多要素的感知端,推动重点污染源可视化自动监控全覆盖。
水方面,建设了应用覆盖全市577家重点涉水排污单位的水平衡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对重点排污单位用水排水平衡、污染因子排放、治理设施运转全流程全方位监控。大气方面,对600家涉VOCs排放污染源实施工况监控,其中对年排放量3吨以上的企业做到工况监控全覆盖,实时掌握企业涉VOCs生产线与对应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实现由“点末端监控”向“全过程监控”转变。噪声扬尘方面,在全市2000余家施工工地安装一体化监控监测设备,建设全市扬尘源TSP在线监测和视频智慧监管平台,通过远程智能监控平台实施24小时实时监控,有效打击超时超标违法施工行为。固体废物方面,运用覆盖300多家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等关键环节的可视化监管,对重点医废处置单位实施人、车“点对点”监管,通过在线值守与现场检查相结合,落实全过程、全天候有效监管。移动源方面,在进深主要道路、货运通道、物流园片区、市区主要道路定点安装了20套机动车尾气遥测设备和112套黑烟车智能监控设备,加大对机动车遥感监测和监管力度,逐步构建以柴油货车排气污染为重点的移动源监管网络。
深圳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正在积极实施“天网工程”,由点及面、连线成片,通过布设多要素的感知端为开展现场执法聚势赋能,有力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深圳市移动源监管平台)
指挥端精准协同,监管执法运行可溯可查
依托全市统一的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指挥调度系统,连接水环境、大气环境、信访投诉、污染源监管等业务系统与移动执法系统、网格管理系统,构建可溯可查的违法追踪机制,保障深圳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监管、调度指挥更精准、高效,使违法排污“一查就清”。围绕深圳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指挥调度系统,深圳市生环境执法部门建立了24小时值班值守工作机制。
在执法信息化管理方面,深圳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构建了以移动执法系统为核心的执法信息化管理体系,全面使用移动执法系统完成“双随机执法任务”、“专项执法任务”、“信访案件调查处理”等各项执法任务,推动移动执法系统使用率达100%,实现指挥调度、执法检查、案件办理、稽查考核一体化。此外,深圳市生态环境部门还在全力推动环境行政处罚全链条电子化管理,做到执法办案全流程规范透明、全过程实施监督、全要素动态分析、全清单权责管理。
(深圳市生态环境执法指挥调度系统)
处理端高效运转,科技手段运用卓有成效
深圳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秉承“科技为先,精准执法”的理念,按照“看得见、查得清、打得准、靠得住”的执法要求,使执法行动响应更迅速,指挥调度更高效,打击违法更精准。
科技监测与溯源执法相结合,实现精准执法。在工业聚集区污水、雨水管网关键节点布设水质在线固定监测站点和移动监测车,形成区域排污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各点位水质情况,构建水质溯源系统。如在茅洲河流域江碧工业区对66家排污企业建立水质特征指纹库,对工业区排口开展全时段采样监测,出现超标预警时,使用移动式监测车划定嫌疑范围,通过调用指纹库数据进行相似度比对,锁定异常排污嫌疑企业并开展精准执法,成功溯源追踪查处多宗违法案件。
对建筑施工噪声实施“远程喊停”,实现高效执法。通过智慧监控平台24小时对在建工地施工噪声情况进行监测,做到第一时间识别超时施工违法行为,线上第一时间警告、责令停工,监控平台第一时间采集视频证据,第一时间推送涉嫌违法施工信息,执法人员则根据视频证据第一时间立案查处。“远程喊停”模式在坪山区率先实施后,已在全市推广,其中,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坪山管理局2021年通过监控视频证据作为执法证据的模式,已立案处罚违法工地13家次。
(使用无人机开展建筑施工噪声专项执法行动)
强化科技装备运用,大力推广非现场执法。加大远程执法手段运用,充分利用机动车尾气遥测、无人机、无人船、自动监控等科技手段,加大对相关污染源的非现场执法监管力度,及时发现、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021年,全市通过非现场执法手段查处案件144宗。同时积极探索出台非现场执法标准规范,完善全链条工作规程,规范数据运用,目前深圳已在移动源执法领域先行先试,与深圳市公安交警部门建立机动车排放非现场执法机制,率先实施道路机动车排放“环保取证-交警处罚”的非现场执法工作模式。